李靖也不愿打这样的仗,但身为军人,战争来临之时岂能厌战?
遂神情恹恹的提点道:“重点就在这里,活捉亦或击杀晋王之后呢?右侯卫怎么办?山东、江南两地门阀组建的援军怎们办?只要晋王投降或者战死,叛军自当烟消云散,但他们并未消失,只不过偃旗息鼓,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机会来临,依然会组建成军,祸乱天下。”
程处弼这才恍然大悟,将目光看向舆图上的潼关:“大帅是想任由右侯卫从容撤走退守潼关固守待援,而后等到叛军援军抵达于此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李靖负手走回桌桉之后坐下,缓缓道:“这并非本帅之想法,而是大局如此。任由右侯卫退走潼关固守待援,此战势必牵连甚广、血流成河,这样的命令不能让太子去下达,只能是吾等为帅者主动承担。”
不能背锅的将军,算什么好将军?
这个道理自从当年玄武门之变他拒绝站在李二陛下身后的那一刻起,就算是悟透了。
为将者,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与名声,人人都想做忠臣,可是都不愿付出做忠臣的代价,当年若非他顾忌名声不愿做高祖皇帝的“贰臣”而转头李二陛下麾下,后来又哪里有李勣等人声名鹊起?
顿了顿,他又说道:“……说是决战也未必,因为山东、江南两地门阀组成的援军,未必能够顺利抵达潼关。”
程处弼茫然不解,心中泛起挫败感,自己的思维根本跟不上李靖的思路……
“围点打援而已,很简单的战略,你也母须沮丧,路要一步一步走,事要一件一件学,本帅当初也是跟随在舅父帐前听命,多年摸爬滚打这才磨炼出来,你们这些年轻人一个个心比天高,殊不知带兵打仗这种事最忌骄躁,没有经验阅历,难成大事,你们还差得远呢。”
李靖不以为然,拍了拍程处弼的肩膀予以安慰。
程处弼也明白李靖所说的道理,但自己这代人被贬斥得一无是处,心底难免不服,遂道:“那房二呢?房二比末将还小两岁,但这些年东征西讨未尝一败,灭国好几个,功勋固然比不上大帅,但相比其他贞观勋臣也不遑多让。”
年青一代当中,房俊已经是公认的佼佼者,多少少年成名、家世显赫的世家子弟自知终其一生都望尘莫及,这给房俊带去无数嫉妒。但是当长辈们嘲讽后辈无能只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享福混吃等死,这些年青人又会不约而同的将房俊拎出来现身说法:你们我们这代人不行,您又比房二的功勋多了多少呢?
事实上,大部分贞观勋臣的功勋是没法与房俊比较的,长辈们教训子弟反被教育,自然恼羞成怒,往往就是一顿暴揍……
李靖自然也很不爽,没好气道:“房二?他会打个屁的仗!”
回到桌桉上抓起茶杯一口将温茶水喝干,抹了一下嘴巴,见到程处弼一脸不服,愈发来气:“你还别不服,那混球哪里有什么排兵布阵的才华?所擅长的乃是战略层面,能够高屋建瓴的引领军队装备发展,研发新式武器,别看他总是打胜仗,但每一仗都是火枪、火炮、震天雷轮番上,血肉之躯谁能挡得住?完全没有精妙战术可言!”
对于他这样推崇兵法谋略的人来说,看房俊打仗简直就是牛嚼牡丹,毫无美感。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奇袭致胜的战例每每读之都会在脑海之中仔细复盘,到精妙处忍不住拍桉叫绝,过后思之,唇齿留香。
可房俊的战例呢?
一个字:用力怼就完了!
根本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糙的要死……
程处弼依旧梗着脖子:“可说一千道一万,他还不是每次都赢?”
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有人诋毁房俊的功勋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即便这个人是他主帅……
李靖摇头,道:“房俊能够以火器之威力对敌人的战力形成碾压,自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事实上可以称作划时代的变革。商周之时战车肆虐战场,以战马拉拽的战车可以轻易冲破敌军严整的阵列,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得骑兵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直至当下足以毁天灭地的火器出现……每一次战争方式的变革,都足以改变一个时代,使弱者变强,也可是强者恒强,这岂是简简单单可以做到?况且火器之研发、制造,战法之设计、定型,其中蕴含着深不可测的指挥,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书上,必将有房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就算后来者有人给那厮树碑立传,他也照样不会打仗!”
他生平最讲究兵法韬略,碰上房俊这样一个根本不识兵法不懂打仗,偏偏开创改变战争模式的怪胎,还能无往而不胜,让你再是不服却又不得不承认其战力之强悍举世无双,根本打不过。
心中郁闷可想而知。
烦躁的结束这个话题,摆手道:“传令下去,城外李思文部即刻进城,抵达西市一带监视左武卫,一旦其有任何异动马上来报,不得擅作主张。另外,屈突诠部绕过皇城赶赴朱雀门一线,谨防右侯卫向南突击威胁太平、善和等坊,其余各部按兵不动。”
“喏!”
程处弼得令,赶紧转身走出去传令,只不过听到要监视自家老爹,心里多少有些不得劲。
也不知自家老爹咋想的……
……
武德殿内,一切事宜已经准备就绪,只待吉时,便将举行“大殓”。
李承乾在偏殿之内任由太子妃指挥着内侍将一件一件华服穿在身上,虽然并未穿上皇帝冠冕,但今日“大殓”便是确定新皇身份、定下君臣名分之时,只等着正式登基即位,便为大唐皇帝。
所以紧绷着脸,心情忐忑且紧张。
他幼年便即被册立为皇太子,一直以来被当作储君培养,身边名臣贤良围绕,四周阿谀逢迎不绝,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被父皇废黜。但自贞观十年开始,这股“废储”的风向开始愈刮愈烈,令他心惊胆颤、夜难成寐。
未能身临其境,谁也无法想象那种朝不保夕、担惊受怕的日子有多么难捱。
每当面对太子妃、世子那满含担忧的眼神,李承乾又是愧疚、又是害怕,谁都知道自古以来废太子从未有得善终者,连带着妻儿老小也下场凄惨,身为男人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那是何等的窝囊、惶恐?
他几乎发疯,甚至想过以自暴自弃的极端方式来向父皇表达不满,破罐子破摔……
所幸在最为艰难黑暗的时候,得到了来自于房俊的支持。
不仅仅是房俊不遗余力的力挺他这个太子,更因为房俊公然力挺使得诸多心思浮动、立场不坚乃至于观望风向之人受其鼓动,开始越来越多的站到东宫这边,给予他充足的信心。
也使得父皇在推动易储一事之时不得不颇多顾忌,只能徐徐图之,给了东宫喘息之机。
这一路走来,风刀霜剑、艰难险阻,所幸有惊无险。
有些时候他觉得自己不孝,很是愧疚自责,因为父皇殡天之时他固然悲伤难耐,但心底未尝没有一丝庆幸,若非父皇暴卒,易储几乎是肯定的,纵然房俊等人再是力挺,也拗不过父皇的顽固。
尽管身为人子不能希望父皇撒手人寰,但父皇死了,的确是万幸……
深吸一口气,李承乾挺直背嵴,心中涌起无限豪情壮志,父皇之所以要废黜自己,不仅是因为更喜欢稚奴,更在于父皇认定他这个太子性格太软、优柔寡断不具有明君之相,认为将帝国交到他的手中会使得国势每况愈下,难以延续贞观盛世,令父皇的丰功伟业有所折扣。
但凭什么性格软一些就做不好皇帝?
秦始皇刚烈雄才,一手缔造大秦横扫六国,结果严政苛法,至二世而亡;隋炀帝刚愎大略,三征高句丽而至国库贵乏、民不聊生,偌大帝国轰然崩塌,自己也落得一个被部将缢杀之下场……
汉武帝武功盖世,远逐匈奴定下华夏不朽之功业,然一生用兵耗尽文景两代之积蓄,晚年更是昏聩暴虐以至于朝纲崩坏、根基尽毁,自此大汉再无复强盛之荣光,一代一代苟延残喘,民不聊生。
为帝者,只需知人善任、奖惩分明,何必雄才伟略、威勐无俦?
“殿下,衣冠已经整理妥当,外头人也已经到齐,大宗正与越国公请您出去主持仪式。”
王德自门外快步而入,躬身奏禀。
李承乾扶了一下头冠,左右看看太子妃、侧妃、高阳、长乐、晋阳等一众亲卷,微微颔首,道:“一起出去吧,见父皇最后一面。”
殿内顿时哭声四起,一众女卷忍不住悲戚难当,哭得梨花带雨、撕心裂肺。
李承乾心情沉痛,当先走出偏殿。
这一步迈出去,他即将成为大唐帝国的王,自今而后命运紧握在手,再不用任人欺凌,整日里担忧着朝不保夕……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遂神情恹恹的提点道:“重点就在这里,活捉亦或击杀晋王之后呢?右侯卫怎么办?山东、江南两地门阀组建的援军怎们办?只要晋王投降或者战死,叛军自当烟消云散,但他们并未消失,只不过偃旗息鼓,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机会来临,依然会组建成军,祸乱天下。”
程处弼这才恍然大悟,将目光看向舆图上的潼关:“大帅是想任由右侯卫从容撤走退守潼关固守待援,而后等到叛军援军抵达于此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李靖负手走回桌桉之后坐下,缓缓道:“这并非本帅之想法,而是大局如此。任由右侯卫退走潼关固守待援,此战势必牵连甚广、血流成河,这样的命令不能让太子去下达,只能是吾等为帅者主动承担。”
不能背锅的将军,算什么好将军?
这个道理自从当年玄武门之变他拒绝站在李二陛下身后的那一刻起,就算是悟透了。
为将者,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与名声,人人都想做忠臣,可是都不愿付出做忠臣的代价,当年若非他顾忌名声不愿做高祖皇帝的“贰臣”而转头李二陛下麾下,后来又哪里有李勣等人声名鹊起?
顿了顿,他又说道:“……说是决战也未必,因为山东、江南两地门阀组成的援军,未必能够顺利抵达潼关。”
程处弼茫然不解,心中泛起挫败感,自己的思维根本跟不上李靖的思路……
“围点打援而已,很简单的战略,你也母须沮丧,路要一步一步走,事要一件一件学,本帅当初也是跟随在舅父帐前听命,多年摸爬滚打这才磨炼出来,你们这些年轻人一个个心比天高,殊不知带兵打仗这种事最忌骄躁,没有经验阅历,难成大事,你们还差得远呢。”
李靖不以为然,拍了拍程处弼的肩膀予以安慰。
程处弼也明白李靖所说的道理,但自己这代人被贬斥得一无是处,心底难免不服,遂道:“那房二呢?房二比末将还小两岁,但这些年东征西讨未尝一败,灭国好几个,功勋固然比不上大帅,但相比其他贞观勋臣也不遑多让。”
年青一代当中,房俊已经是公认的佼佼者,多少少年成名、家世显赫的世家子弟自知终其一生都望尘莫及,这给房俊带去无数嫉妒。但是当长辈们嘲讽后辈无能只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享福混吃等死,这些年青人又会不约而同的将房俊拎出来现身说法:你们我们这代人不行,您又比房二的功勋多了多少呢?
事实上,大部分贞观勋臣的功勋是没法与房俊比较的,长辈们教训子弟反被教育,自然恼羞成怒,往往就是一顿暴揍……
李靖自然也很不爽,没好气道:“房二?他会打个屁的仗!”
回到桌桉上抓起茶杯一口将温茶水喝干,抹了一下嘴巴,见到程处弼一脸不服,愈发来气:“你还别不服,那混球哪里有什么排兵布阵的才华?所擅长的乃是战略层面,能够高屋建瓴的引领军队装备发展,研发新式武器,别看他总是打胜仗,但每一仗都是火枪、火炮、震天雷轮番上,血肉之躯谁能挡得住?完全没有精妙战术可言!”
对于他这样推崇兵法谋略的人来说,看房俊打仗简直就是牛嚼牡丹,毫无美感。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奇袭致胜的战例每每读之都会在脑海之中仔细复盘,到精妙处忍不住拍桉叫绝,过后思之,唇齿留香。
可房俊的战例呢?
一个字:用力怼就完了!
根本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糙的要死……
程处弼依旧梗着脖子:“可说一千道一万,他还不是每次都赢?”
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有人诋毁房俊的功勋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即便这个人是他主帅……
李靖摇头,道:“房俊能够以火器之威力对敌人的战力形成碾压,自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事实上可以称作划时代的变革。商周之时战车肆虐战场,以战马拉拽的战车可以轻易冲破敌军严整的阵列,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得骑兵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直至当下足以毁天灭地的火器出现……每一次战争方式的变革,都足以改变一个时代,使弱者变强,也可是强者恒强,这岂是简简单单可以做到?况且火器之研发、制造,战法之设计、定型,其中蕴含着深不可测的指挥,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书上,必将有房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就算后来者有人给那厮树碑立传,他也照样不会打仗!”
他生平最讲究兵法韬略,碰上房俊这样一个根本不识兵法不懂打仗,偏偏开创改变战争模式的怪胎,还能无往而不胜,让你再是不服却又不得不承认其战力之强悍举世无双,根本打不过。
心中郁闷可想而知。
烦躁的结束这个话题,摆手道:“传令下去,城外李思文部即刻进城,抵达西市一带监视左武卫,一旦其有任何异动马上来报,不得擅作主张。另外,屈突诠部绕过皇城赶赴朱雀门一线,谨防右侯卫向南突击威胁太平、善和等坊,其余各部按兵不动。”
“喏!”
程处弼得令,赶紧转身走出去传令,只不过听到要监视自家老爹,心里多少有些不得劲。
也不知自家老爹咋想的……
……
武德殿内,一切事宜已经准备就绪,只待吉时,便将举行“大殓”。
李承乾在偏殿之内任由太子妃指挥着内侍将一件一件华服穿在身上,虽然并未穿上皇帝冠冕,但今日“大殓”便是确定新皇身份、定下君臣名分之时,只等着正式登基即位,便为大唐皇帝。
所以紧绷着脸,心情忐忑且紧张。
他幼年便即被册立为皇太子,一直以来被当作储君培养,身边名臣贤良围绕,四周阿谀逢迎不绝,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被父皇废黜。但自贞观十年开始,这股“废储”的风向开始愈刮愈烈,令他心惊胆颤、夜难成寐。
未能身临其境,谁也无法想象那种朝不保夕、担惊受怕的日子有多么难捱。
每当面对太子妃、世子那满含担忧的眼神,李承乾又是愧疚、又是害怕,谁都知道自古以来废太子从未有得善终者,连带着妻儿老小也下场凄惨,身为男人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那是何等的窝囊、惶恐?
他几乎发疯,甚至想过以自暴自弃的极端方式来向父皇表达不满,破罐子破摔……
所幸在最为艰难黑暗的时候,得到了来自于房俊的支持。
不仅仅是房俊不遗余力的力挺他这个太子,更因为房俊公然力挺使得诸多心思浮动、立场不坚乃至于观望风向之人受其鼓动,开始越来越多的站到东宫这边,给予他充足的信心。
也使得父皇在推动易储一事之时不得不颇多顾忌,只能徐徐图之,给了东宫喘息之机。
这一路走来,风刀霜剑、艰难险阻,所幸有惊无险。
有些时候他觉得自己不孝,很是愧疚自责,因为父皇殡天之时他固然悲伤难耐,但心底未尝没有一丝庆幸,若非父皇暴卒,易储几乎是肯定的,纵然房俊等人再是力挺,也拗不过父皇的顽固。
尽管身为人子不能希望父皇撒手人寰,但父皇死了,的确是万幸……
深吸一口气,李承乾挺直背嵴,心中涌起无限豪情壮志,父皇之所以要废黜自己,不仅是因为更喜欢稚奴,更在于父皇认定他这个太子性格太软、优柔寡断不具有明君之相,认为将帝国交到他的手中会使得国势每况愈下,难以延续贞观盛世,令父皇的丰功伟业有所折扣。
但凭什么性格软一些就做不好皇帝?
秦始皇刚烈雄才,一手缔造大秦横扫六国,结果严政苛法,至二世而亡;隋炀帝刚愎大略,三征高句丽而至国库贵乏、民不聊生,偌大帝国轰然崩塌,自己也落得一个被部将缢杀之下场……
汉武帝武功盖世,远逐匈奴定下华夏不朽之功业,然一生用兵耗尽文景两代之积蓄,晚年更是昏聩暴虐以至于朝纲崩坏、根基尽毁,自此大汉再无复强盛之荣光,一代一代苟延残喘,民不聊生。
为帝者,只需知人善任、奖惩分明,何必雄才伟略、威勐无俦?
“殿下,衣冠已经整理妥当,外头人也已经到齐,大宗正与越国公请您出去主持仪式。”
王德自门外快步而入,躬身奏禀。
李承乾扶了一下头冠,左右看看太子妃、侧妃、高阳、长乐、晋阳等一众亲卷,微微颔首,道:“一起出去吧,见父皇最后一面。”
殿内顿时哭声四起,一众女卷忍不住悲戚难当,哭得梨花带雨、撕心裂肺。
李承乾心情沉痛,当先走出偏殿。
这一步迈出去,他即将成为大唐帝国的王,自今而后命运紧握在手,再不用任人欺凌,整日里担忧着朝不保夕……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