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如今李二陛下已经不再存着易储的心思,却并不代表李承乾便得到了一致的拥戴。 每个人的利益不同,述求不同,阵营自然便有所不同。 关陇集团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军方一派,对于太子身后站着的山东世家素来不对付,想要维护或者扩大自己的利益,他们要么清除掉太子身上的山东世家印记,要么干脆换一个太子。 然而太子本身是没有什么阵营的,他身上的所谓印记,尽皆是皇帝所赋予,以山东世家打压关陇集团,这就是皇帝的目的。 政治需要平衡,而平衡需要妥协,这些道理关陇集团都懂,但是懂不代表能够接受,所以他们奋起反击,使得皇帝在开国之初打压山东世家之后意欲再一手扶持起来的企图彻底落空,登基十余年,整个朝堂之上也仅有张行成一人登上高位,却也是昙花一现。 甚至于他们差一点就连太子都给废掉了,一手扶持他们的代言人晋王李治上位…… 只可惜功亏一篑,晋王李治被皇帝圈禁,关陇集团在朝中的影响力受到打压,利益受到空前的损失。 嫌隙越来越深,关陇集团不相信太子将来登基之后会善待他们,所以这个时候岂能任由太子监国稳如泰山,地位越来越坚实? 而江南士族则有所不同,兰陵萧氏乃是江南士族之首,却没有整合为一的能力,说是自各为政亦不为过。而且江南士族距离关中太远,没可能直接插手储位之争夺,政治上的述求并不强烈,最关注的还是各自的利益。 要么居心叵测心怀异志,要么蝇营狗苟各有盘算,人心两散、利益相悖,这等情形之下监国,岂会是一个好差事? 稍有不慎,便会被人捉住错处,危及储君之位…… 说到此处,李承乾看着房俊,沉声道:“满朝文武,唯有二郎才可令孤信赖倚重,然而孤却等不得二郎太久……” 依照李二陛下的意思,房俊此刻的官职爵位便算是到头了,往后再想有所擢升,那也得等到太子登基之后,施恩为重,这是新皇登基的手段,否则眼下就给升官升到头了,何以对新皇感恩戴德? 然而李承乾却有些等不及了,放眼满朝文武,有谁能让他真正毫无保留的信任? 等到自己登基的时候在擢升房俊进入中枢,黄花菜搞不好都凉了…… 故而,他盯着房俊,满怀期望道:“眼下孤尚能坚持,可是东征一役,二郎能要率领水师打出威风来,夺得首功,韬光养晦是不可取的,远水解不了近渴,时不我待呀!”
萧淑儿在一旁跪坐,为两人斟茶,心中犹如翻江倒海,震撼不已。 都知道太子与房俊亲厚,可是谁能相信,居然倚重信赖到这等地步?这其中固然有太子性情懦弱的原因,但是房俊在其心目之中的地位,却绝对属于不可替代! 否则,堂堂储君,何以说出这等近乎于求助一般的话语来? 只要郎君答允下来,在东征之时率领水师奋力拼杀,无论结果如何,是否能够得到首功,都算是为了太子而战,太子亦必须领这份人情……她不敢插言,只能一脸希冀的看向房俊。 孰料,房俊非但唯有一丝半点受宠若惊的意思,反而苦笑一声,摇头道:“怕是殿下要失望了,非是微臣不肯戮力拼杀,而是东征一役……微臣怕是没有什么功勋能够捞到,顶了天就是一个中规中矩……” 李承乾不解:“水师兵强马壮舟楫如云,又有火炮这等神威如狱之利器,二郎为何这般不思进取?”
水师之战力,早已无需赘言,而右屯卫之兵卒各个精壮,在薛仁贵等人操练之下,早已不逊色于其他十六卫,兼且是大唐第一支全部募兵制的军队,军械装备、后勤补给尽皆一流,手里握着这么两支实力强悍的军队,怎能说出“中规中矩”这样的言语? 这简直就是不思进取,打算混日子? 没道理啊! 谁会放着功勋不拿? 房俊叹息一声,这位太子殿下对于朝局还是缺乏必要的认知啊…… “殿下,眼下大唐可谓四海昇平,毋须自保,剩下的便只有主动出击,如此一来,您且看看,周边尚有何人能够当得起大唐以举国之力征伐?无非是高句丽、薛延陀、吐蕃而已。薛延陀地处西北,控弦之士十数万,一击不中便即远遁千里,不适合大规模兵团作战,吐蕃地处高原,气候严寒土地贫瘠,欲以征伐,需要从长计议,否则一个不慎,便是损兵折将之局面。唯有高句丽,看似地域辽阔,实则偏安一隅,大军可以从三面围攻,尽显大兵团作战之优势。在可以见到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大规模之国战,几乎没有,所以这一次陛下御驾亲征,便是最后一次捞取功勋的机会……关陇也好,江南也罢,甚至是山东,那些个军中骁将岂能放过这样的一个机会?一战功成,那边是几辈子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儿!这等情形之下,水师岂能主攻?岂能将攫取首功?若是当真如此,微臣便得罪了大唐军方所有的势力,升官晋爵是不可能的,就是陛下也决不允许。”
在大唐所有人的认知当中,倾国之力征伐高句丽,断然没有失败的可能,胜利是必然的,否则李二陛下何以御驾亲征? 功勋就放在那里,简直就跟白捡一样,谁这个时候敢跳出来将功勋独吞,那就是所有人的敌人! 那是死仇! 房俊扭头对侍女说道:“去将某书房之中那副高句丽舆图拿来。”
“喏。”
片刻之后,侍女将一副舆图拿来,铺在地上。 房俊与李承乾尽皆起身,俯览舆图。 指着高句丽东、北两方国境线上密密麻麻的代表着行军路线的箭头,解说道:“这便是政事堂诸位宰辅制定的作战方略,大军自营州出发,一路北上攻略新城、金山,一路南下,攻克辽东城、建安城、盖牟城、安市城,水师则从华亭镇出发,分兵三路,一路北上直取卑沙城,一路渡海攻陷大行城,消灭辽东境内之高句丽军队,之后会师鸭绿栅,渡过鸭绿水,击破辰夷城之后兵锋直抵平壤城,另一路则在百济登陆,直扑熊津城,覆灭百济,而后北上平壤城,数路大军汇聚,鼎定高句丽。”
李承乾缓缓颔首,赞叹道:“数路大军齐至,定然所向无敌,攻城拔寨,高句丽不可挡矣。”
房俊却嗤之以鼻。 历史上的高句丽之战便是如此进行,结果稳妥是稳妥了,大军步步推进,势不可当,却因为耽搁了太长时间,导致入秋之后辽东恶劣的天气和道路使得大军举步维艰,后勤补给更是严重滞后,不得不在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余座城池之后,班师回朝。 虽然此战所获颇丰,战果、收获远大于损失、消耗,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大胜,但到底未能够覆灭高句丽,未竟全功,历史上的李二陛下深以为憾。 房俊道:“大唐眼下之军力,数倍于高句丽,所能够阻挡大唐军队取得胜利者,非是高句丽之顽强抵抗,而是天时!一旦拖到入冬,高句丽普降大雪,气候严寒道路泥泞,对于大军的行进以及后勤的补给都将造成数倍的困难,稍有不慎,便被高句丽有机可乘。”
他指着高句丽漫长弯曲的海岸线中部一处地方,道:“何必采取那么稳妥的方案呢?此乃高句丽之国都平壤城,位于浿水之畔,殿下请看,水师只需要击溃高句丽水师,便可以由此溯江而上,直抵平壤城下,火炮轰击城墙,步卒入城剿杀,用不了三五日,此城可破。国都沦陷,高句丽群龙无首,必然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届时只需要有十六卫之中的任意两卫,以步卒为主,骑兵为辅,自营州出发,步步为营稳稳推进,将散落各地的高句丽残余军队一一剿灭,入秋之前,高句丽全境可以纳入大唐之版图。”
看着房俊指点江山,将尚未开始的大战剖析得如此透彻,似乎江山宏图尽在胸怀,萧淑儿抿抿嘴唇,眼眸之中异彩涟涟。 李承乾却有些发懵:“是呀,如此简单之战略便可轻而易举的覆灭高句丽,可是朝堂之上的宰辅们,为何要制定那么复杂、多路进军的方案出来?”
萧淑儿在一旁跪坐,为两人斟茶,心中犹如翻江倒海,震撼不已。 都知道太子与房俊亲厚,可是谁能相信,居然倚重信赖到这等地步?这其中固然有太子性情懦弱的原因,但是房俊在其心目之中的地位,却绝对属于不可替代! 否则,堂堂储君,何以说出这等近乎于求助一般的话语来? 只要郎君答允下来,在东征之时率领水师奋力拼杀,无论结果如何,是否能够得到首功,都算是为了太子而战,太子亦必须领这份人情……她不敢插言,只能一脸希冀的看向房俊。 孰料,房俊非但唯有一丝半点受宠若惊的意思,反而苦笑一声,摇头道:“怕是殿下要失望了,非是微臣不肯戮力拼杀,而是东征一役……微臣怕是没有什么功勋能够捞到,顶了天就是一个中规中矩……” 李承乾不解:“水师兵强马壮舟楫如云,又有火炮这等神威如狱之利器,二郎为何这般不思进取?”
水师之战力,早已无需赘言,而右屯卫之兵卒各个精壮,在薛仁贵等人操练之下,早已不逊色于其他十六卫,兼且是大唐第一支全部募兵制的军队,军械装备、后勤补给尽皆一流,手里握着这么两支实力强悍的军队,怎能说出“中规中矩”这样的言语? 这简直就是不思进取,打算混日子? 没道理啊! 谁会放着功勋不拿? 房俊叹息一声,这位太子殿下对于朝局还是缺乏必要的认知啊…… “殿下,眼下大唐可谓四海昇平,毋须自保,剩下的便只有主动出击,如此一来,您且看看,周边尚有何人能够当得起大唐以举国之力征伐?无非是高句丽、薛延陀、吐蕃而已。薛延陀地处西北,控弦之士十数万,一击不中便即远遁千里,不适合大规模兵团作战,吐蕃地处高原,气候严寒土地贫瘠,欲以征伐,需要从长计议,否则一个不慎,便是损兵折将之局面。唯有高句丽,看似地域辽阔,实则偏安一隅,大军可以从三面围攻,尽显大兵团作战之优势。在可以见到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大规模之国战,几乎没有,所以这一次陛下御驾亲征,便是最后一次捞取功勋的机会……关陇也好,江南也罢,甚至是山东,那些个军中骁将岂能放过这样的一个机会?一战功成,那边是几辈子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儿!这等情形之下,水师岂能主攻?岂能将攫取首功?若是当真如此,微臣便得罪了大唐军方所有的势力,升官晋爵是不可能的,就是陛下也决不允许。”
在大唐所有人的认知当中,倾国之力征伐高句丽,断然没有失败的可能,胜利是必然的,否则李二陛下何以御驾亲征? 功勋就放在那里,简直就跟白捡一样,谁这个时候敢跳出来将功勋独吞,那就是所有人的敌人! 那是死仇! 房俊扭头对侍女说道:“去将某书房之中那副高句丽舆图拿来。”
“喏。”
片刻之后,侍女将一副舆图拿来,铺在地上。 房俊与李承乾尽皆起身,俯览舆图。 指着高句丽东、北两方国境线上密密麻麻的代表着行军路线的箭头,解说道:“这便是政事堂诸位宰辅制定的作战方略,大军自营州出发,一路北上攻略新城、金山,一路南下,攻克辽东城、建安城、盖牟城、安市城,水师则从华亭镇出发,分兵三路,一路北上直取卑沙城,一路渡海攻陷大行城,消灭辽东境内之高句丽军队,之后会师鸭绿栅,渡过鸭绿水,击破辰夷城之后兵锋直抵平壤城,另一路则在百济登陆,直扑熊津城,覆灭百济,而后北上平壤城,数路大军汇聚,鼎定高句丽。”
李承乾缓缓颔首,赞叹道:“数路大军齐至,定然所向无敌,攻城拔寨,高句丽不可挡矣。”
房俊却嗤之以鼻。 历史上的高句丽之战便是如此进行,结果稳妥是稳妥了,大军步步推进,势不可当,却因为耽搁了太长时间,导致入秋之后辽东恶劣的天气和道路使得大军举步维艰,后勤补给更是严重滞后,不得不在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余座城池之后,班师回朝。 虽然此战所获颇丰,战果、收获远大于损失、消耗,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大胜,但到底未能够覆灭高句丽,未竟全功,历史上的李二陛下深以为憾。 房俊道:“大唐眼下之军力,数倍于高句丽,所能够阻挡大唐军队取得胜利者,非是高句丽之顽强抵抗,而是天时!一旦拖到入冬,高句丽普降大雪,气候严寒道路泥泞,对于大军的行进以及后勤的补给都将造成数倍的困难,稍有不慎,便被高句丽有机可乘。”
他指着高句丽漫长弯曲的海岸线中部一处地方,道:“何必采取那么稳妥的方案呢?此乃高句丽之国都平壤城,位于浿水之畔,殿下请看,水师只需要击溃高句丽水师,便可以由此溯江而上,直抵平壤城下,火炮轰击城墙,步卒入城剿杀,用不了三五日,此城可破。国都沦陷,高句丽群龙无首,必然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届时只需要有十六卫之中的任意两卫,以步卒为主,骑兵为辅,自营州出发,步步为营稳稳推进,将散落各地的高句丽残余军队一一剿灭,入秋之前,高句丽全境可以纳入大唐之版图。”
看着房俊指点江山,将尚未开始的大战剖析得如此透彻,似乎江山宏图尽在胸怀,萧淑儿抿抿嘴唇,眼眸之中异彩涟涟。 李承乾却有些发懵:“是呀,如此简单之战略便可轻而易举的覆灭高句丽,可是朝堂之上的宰辅们,为何要制定那么复杂、多路进军的方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