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临 第五百八十八章 皇帝的决断

小说:魔临 作者:纯洁滴小龙 更新时间:2023-09-05 13:15:08 源网站:言情小说网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和眼下晋东、楚北之地的兵戈乱起马蹄雷奔不同的是,燕京城,在度过了先皇驾崩、宰辅身亡的“至暗时刻”之后,伴随着新君登基、蛮族王庭被灭的种种进程,终于恢复到了一种“热闹”和“喧嚣”之间横着“平静”的时光。 先皇留给新君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大燕,这不假,但真谈不上“百废待兴”,无非是一个人,亏空了身子,开始咳嗽、驼背、下床都费劲。 但也不用吃什么补药求什么灵丹,哪怕你就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民生也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恢复,极为明显。 瞎子曾说过,每每一个“穷兵黩武”的皇帝之后,往往就能迎来所谓的“大治”和“中兴”; 前人勒紧裤腰带,将最大的内患和外敌都平定了,同时背上了骂名,接下来,才能有安心恢复和发展的契机,自然也就能在前人基础上实行复兴。 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再者,先皇在位新君还是皇子时,早就着手于户部,一国之财政,早早地就掌握在了新君手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但实则,财政,才是国之根本。 有人说乾人最富,可乾国是何等模样? 但反之,要不是乾国足够富,可能早就没乾国了。 打仗,需要钱粮; 文化,需要足够吃饱了没事干的人的人口积累才能够繁荣; 朝廷的政策,朝廷的体面,国家的一举一动,方方面面,其实都需要钱粮开道。 新君继位前,先皇曾于后园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是太子监国,政策上照旧,太子也不敢去另辟蹊径去改革; 这就给新君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虽然因为赵九郎的身死,使得朝局出现了一定程度地跌宕,但新君的手腕和能力加上先皇驾崩前的布置,使得新君的地位很快得以巩固。 新的政策,不急不缓地一项项颁布,各方面的改革也在稳步进行之中。 宗室勋贵们好不容易送走了对待自己极为苛刻的先皇, 随后迎来了更为“刻薄寡恩”的新君, 新君从自己的兄弟身上开刀,预示着在他这一朝,“富贵闲人”的米虫,也不会那么容易做。 靖南王往西边去了, 镇北王府老王去世,新王登基后主动请求让朝廷收编余下镇北军兵马,朝廷给予了足够的雍容,安抚旨意一道接着一道的下,名义上,依旧认可镇北王府继续镇守荒漠的传承,但也给驻扎在荒漠的原镇北王府的几个总兵加官进爵,且改变了对镇北王府的钱粮输送,泰半原来本该输入镇北王府再转入边军的钱粮改为由图满城太守那里以朝廷的名义直接发送。 藩镇和朝廷的关系,永远都是微妙的,而朝廷制衡藩镇的手段,其实就是钱粮。 这样一来,名义上镇北军还是镇北王府统领的,但实则朝廷的影响力,已经进入了,像当年那种李梁亭一声令下,二十万镇北军铁骑兵锋向东遥望燕京城的情景,在新王威望不足,朝廷势力渗透,此消彼长之下,是不可能再出现了。 另一边,平西侯爷在新君还是皇子,且是闲散落魄皇子时,就已经是六爷党的牌面了,虽然有心之人说过,以后的事儿,谁说的准呢,但至少眼下,朝廷和平西侯府之间的关系,可谓蜜里调油。 玉盘城新知府,是原颖都转运使孙良,这是由朝廷任命的,但颖都官场和燕京官场高层都心里明白,原孙有道的孙家,其实早就归附平西侯府了。 孙良的大哥孙瑛,更是曾坐着轮椅和平西侯爷一道进过京。 玉盘城,相当于是朝廷“送”给了平西侯府,让晋东之地,自望江以东,正式且完整地,交给了侯府。 换来的,是朝廷对晋地原靖南军、晋营以及镇北军等各路军头子地方治理权责的收回,那种军头子又领兵又是地方主官的情形,正在逐渐消退; 对此,肯定军中有极大的不满,毕竟这是砸人饭碗和外水的事儿; 好处拿久了,就理所当然了,自我感觉天经地义了。 古往今来,新君继位,都得先安抚军中,以示恩德,但燕国的新君这次却反其道而行; 不过,靖南王人不在晋地,更不在燕国了,原本继承了靖南王衣钵且手握靖南王世子身份地位现在也都足够起来振臂一呼的平西侯爷,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一种沉默。 没足够分量的人牵头,下面的各路军头子,也都没办法闹起来,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将该交出的权力都交了上去。 总之, 整个大燕,现在看起来都极为平稳,虽然各阶层都有普遍的不满情绪,但都被压制了下去,不至于出现什么动荡。 不少老臣已经在展望,展望五年后,十年后,当压制成为常态,成为定律后,所谓的埋怨,也就消失了。 到那时, 就算不去开疆拓土, 拥有燕地、晋地这庞大疆域的大燕,也将在修生养息后,迎来一个安定祥和的“盛世”。 而新君,在处理朝政之余,也会时不时地派人去问问自家丈人猪肉的销售情况,以此来推断市面的平稳百姓生活水平。 但, 一封来自晋东的折子, 却如同投入这平静池面的一颗石子, 打破了燕京的宁静。 …… 平西侯以楚人屡次犯边袭扰我边民为由,请旨讨楚。 这封折子被送到新君手里后,被转入了内阁,随即,大白于朝堂。 朝臣们都愣了一下, 这是又要打仗了? 这才安生了多久,这才安生了多久啊! 说好的休养生息呢,说好的与民更始呢! 但在此时,并未有人主动跳出来想要尝试伸手搅和一下这一池的浑水。 毕竟,新君的态度还成迷; 有了先皇在时的经验,大家对这种动辄出兵的事,也有了较强的适应力。 无论是和郑侯爷有私仇的, 还是纯粹站在认为国家需要静养的立场, 亦或者是站在朝廷集权反对藩镇的立场上的, 在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 都统一且默契地陷入了沉默。 内阁走了流程,再转入司礼监; 新君没扭捏,做出了大部分人预料之中的反应: 准奏。 但,朝廷并未因此发布战争准备的命令,也没有再额外调动兵马。 大家伙这才松了口气,看来,这是一场小规模的战事,平西侯府自己就足以应付,不需要朝廷去额外支援兵马粮草。 但随之而来的,又是一种不算后知后觉却又属于后知后觉地强烈猜忌感。 搁以前, 靖南王跋扈,哦,那就跋扈了吧,哪个御史敢弹劾靖南王,就得做好下次靖南王回京时顺路给你满门灭了的思想准备; 同理,上一代镇北王在时,也没人敢弹劾他,马踏门阀都是人老李一个人干的,谁知道人啥时候会重操旧业? 再加上先皇在时的那种格局,让朝廷上下,都默认了这种局面。 但现在, 新镇北王在大臣们眼里可谓乖巧,甚至,都不好意思再继续厚着脸欺负这个藩镇了,总不能让朝廷的吃相显得过于刻薄; 镇北王府温顺下去后,平西侯府的存在,就有些刺眼了点。 以前,平西侯是六爷党的头号干将,没人会拿这事儿去和六皇子告状; 但现在,君君臣臣,已然泾渭分明。 满朝文武,绝大部分,还是天然地站在龙椅这边的,昔日的六爷党头牌平西侯,反而成了外人。 平西侯府不要粮不要兵,就这么直截了当地准备和楚人干了,这固然从一定程度上,让正处于“修生养息”状态中的大燕朝廷减少了负担,但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平西侯府和当年的镇北侯府还不一样,镇北侯府当初鼎盛时的三十万铁骑可是得靠大燕朝廷的倾力供养,但平西侯府却能做到自给自足,同时,还能和楚国这种体量的大国掰掰手腕,哪怕只是小规模可控的战事,但没那份底气的话怎么敢做这样的事? 这已经逐渐脱离藩镇的层次,开始向封国发展了。 再加上,平西侯麾下,晋兵、蛮兵反而是多数,纯粹的燕军,反而在平西侯府军队组织里,并不占优。 这就,更让人觉得不安了。 且,侯府里的公主,也有身孕了,这…… 只不过,因为新君态度上的不明确,再加上大臣们对于新君和平西侯之间,还留有着那种“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的即视感; 很可能,你在这边刚说了他坏话,人俩马上就又和好如初了,反而把你弄得个里外不是人。 然而, 伴随着接下来的自晋东的消息逐渐传来,朝堂,瞬间就沸腾了。 楚国大将军年尧突袭入晋地,连拔军寨,如入无人之境! 年尧转入蒙山,楚军进逼范城,范城危如累卵! 平西侯爷恼羞成怒,亲领侯府所有精锐自出镇南关,伐楚! 且在出发后,才给朝廷上了折子,请求朝廷派望江水师南下,增派几路援军,自颖都起开始准备民夫粮草。 一连串的消息之下, 于朝堂大佬们的眼里, 意思就是: 国战, 国战! 这个无法无天的武夫,竟然丝毫不顾大局,以下克上,强行将大燕再度拖入国战的泥潭! …… “呵呵。”

  姬成玦此时正坐在燕京城的东城墙上,身前摆着一张棋盘,旁边放着一座茶几; 在其对面,坐着一个年轻文士,姓刘,名疍,虎威郡人士,早年就入了六爷的法眼,后被安排到地方做父母官历练,六爷继位后,将其召回到身边,接替陆冰,任鸿胪寺少卿。 至于陆冰,在其身份明朗化后,也确实没必要再继续占着明面上的茅坑了。 和皇帝下棋,刘疍倒是没战战兢兢地去思索如何让棋,因为皇帝的棋力远超于自己,横竖都是输,没压力。 反倒是时不时魏公公亲自帮忙添茶水,让刘疍有些坐立不安。 姬成玦今儿个心情不错, 以前姓郑的说过,皇宫是一座围城。 姬成玦再聪明也不可能知道此“围城”非彼“围城”,但大概能够品出这话里那姓郑的想表达的意思。 的确, 当了皇帝后,每隔一段时日姬成玦就喜欢出宫来透透风。 他不喜欢微服私访到燕京的民间去,毕竟他并非不食五谷一直被养在深宫里的皇帝,他更喜欢到城墙上,一边眺望着远方一边晒着太阳,享受着一种大满足。 “陛下,您还能笑得起来呢,臣可是听说了,各部大臣们弹劾平西侯爷的折子,都快将内阁给填满了。”

  姬成玦不以为意地摇头,继续落子。 刘疍只能继续跟上。 不远处,姬传业正在老何头的帮忙下,爷孙俩一起放着风筝,张公公在旁边陪着。 另外,还有一男一女俩小的,被各自的嬷嬷看着,看着哥哥在那里玩,不是不想带他们一起,而是他们太小了,城墙上不是花田里,磕着碰着可不是小事儿。 何皇后和贵妃则坐在一起,俩女人自打入宫后,也不争宠,更不吃醋,相处得比在王府里时还要融洽。 当然,这里也有皇帝至今只有她们两个人的原因,虽然有不少大臣曾劝谏过选秀女入宫,连何皇后为了对外表明自己不是善妒之人,也主动劝谏过,但都被皇帝以不想“劳民伤财”为由给否了。 对此,臣子们也就听之任之了。 毕竟陛下正年轻,且已经有两位皇子和一位公主,皇后和贵妃也年轻,估摸着还能再生,既然天家没有子嗣的困扰,皇帝想要“清心寡欲”一些,臣子们还真没理由去干涉。 刘疍觉得,皇帝陛下真的是世上少有人情味儿的皇帝,对待家人,并没有属于孤家寡人的冷漠,和先皇……很不一样。 其实,皇帝的心思早就不在棋盘上了,刘疍觉得,应该是自己先前的问话,勾引住了皇帝的思绪。 所以,皇帝落子越来越快,几乎不去思考。但也正因为这样,自然而然之下,没有遮掩,反而是将正常水准发挥了出来,到最后,刘疍无奈发现自己比往常输得更快也更惨。 合着以前皇帝是故意陪自己多下一会儿…… “收了吧。”

  “是,陛下。”

  魏公公上前,收拾棋盘。 刘疍想帮忙,却被魏公公制止,魏公公还朝他使了个眼色,刘疍这才注意到皇帝已经走到了城垛子前,他赶忙跟过去,在旁边站着。 “老五快回来了,朕打算让老五领工部的差事。”

  “臣附议。”

  刘疍直截了当道。 “你呢,过阵子就转到银浪郡去吧,太守?”

  “臣资历不够。”

  “朕向来不看资历。”

  “还是南望城知府吧,陛下,臣想一步一步来,这才能看得真切,走得踏实,为陛下做事时,也更游刃有余。”

  “行,就知府吧,许文祖以前在南望城以及现在的颖都太守位置上,都做得很好,朕打算日后让你去接许文祖的班。”

  “臣定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对臣的期望!”

  皇帝点了点头, 道: “耽搁你的休沐日了。”

  “臣惶恐。”

  能在“假期”里陪着天子一家出来散心,这得是多大的恩宠! “魏忠河。”

  “奴才在。”

  “回宫吧。”

  “奴才遵旨。”

  ……… 老何头已经被单独送回了家,皇后思念自己的父亲,老何头也想自己的闺女和外孙,每隔一段时候,宫里都会安排小小的团聚一下。 在魏公公看来,新君在对待家人方面,和先皇真的是两个极端。 回宫的路上,天子一家人坐在一辆大马车上,魏公公亲自赶着车。 御道前后左右,不知道多少密谍司高手在保护着皇帝的安全,一些地方,还做了提前的清道,有甲士看守。 马车内, 皇帝坐在首座,小公主被皇帝抱着。 有俩儿子后,皇帝反而更心疼也更喜欢闺女。 何皇后欲言又止; 贵妃则低着头; 皇帝只是抱着公主,不说话。 姬传业看看自己父皇又看看自己母后,这位曾因聪慧而被先皇称为“好圣孙”的天家嫡长子,在此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以缓解氛围。 至于小的那个,只顾着抱着哥哥先前放的风筝自顾自地玩着。 一家子,不复先前在城墙上的欢闹闲适。 等马车快入皇宫大门,所有人的身份将在那一刻从一家人变成君臣之际; 贵妃鼓足勇气, 道: “陛下,您不能对姐姐这样。”

  皇帝笑了笑, 道: “让皇后,自己来说。”

  何皇后深吸一口气, 一只手放在大儿子脑袋上摸了摸, 另一只手轻轻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泪痕, 挤出笑容, 道: “臣妾可是记得先皇驾崩的那一日,府里所有人,都人心惶惶,是平西侯的人将我们接过去后,臣妾的心里,才算是安定了下来。”

  少顷, 何皇后又补充道: “该的。”

  ……… 翌日, 当朝野上下都在对晋东正发生的战事进行抨击对平西侯轻敌冒进孤军深入楚国若是失败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各项罪名的弹劾时; 三道旨意,在皇帝意志的加持下,自内阁草拟,司礼监即刻用印,明发中枢。 这是新君,在继位后,第一次显露出了先皇乾坤独断的气势。 天子不能犯错,天子每次犯错,都意味着对自身权威的一种极大打击,所以,很多时候哪怕是天子想要推行的政策下达的决断,也都得自朝堂上找一个话事人,也就是背锅人。 但这一次,天子没有; 第一道旨意:册立皇嫡长子姬传业,为皇太子; 第二道旨意:册封大燕平西侯郑凡为太子太傅; 第三道旨意: 因平西侯镇守国之边疆,军务繁重,不得还朝; 故命太子即日离京, 往晋东、入平西侯府, 受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哦喜爱文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魔临,魔临最新章节,魔临 言情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