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三位年少的中书舍人离京远行,开始了各自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
身为钦差,有沉稳的老臣为副钦差,有一千精锐的御林精兵随行。随行的辎重粮草装满了数百辆马车,延绵蜿蜒犹如长蛇。
户部没有再喊国库空虚,纪尚书二话不说地在兵部送来的单子上签字盖印。
一来赈济抚恤灾民刻不容缓,二来,这三队钦差的身份都非同小可。天子器重信任且不必说,就是看在王丞相安国公李尚书的颜面上,也得从紧张得不能再紧张的国库中挤出粮草辎重来。
除了御林军,队伍中还有王家郑家李家的亲兵。数量都不算太多,王瑾带了一百亲兵,郑宸和李博元各带了五十亲兵。
这些亲兵,皆是忠心可靠的高手。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整日随在各自的主子身边,守护主子安危。万一遇到危急的情形,他们会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做最后一道盾牌,挡在主子面前。
这都是明面上的安排。至于私底下还有没有暗卫随行保护,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一起往北方去,”李博元兴致勃勃地说道:“我算过了,我们至少能同行七八日,再分道走。”
受蝗灾的三郡,都在北方。他们这三队钦差,确实可以同行数日。
郑宸目光一闪,淡淡道:“燕郡最远,我要加快速度,早日赶到燕郡。有粮草辎重,前行速度太慢了。所以,明日我就打算带一半人,快马先行。”
李博元听了不但没怕,反而热血上涌,立刻道:“那我也和你一样,骑快马先行一步。”
至于王瑾,身体不算孱弱,却是禁不住快马疾驰奔波数日,只有默默听着的份。
隔日,郑宸便领着五百御林军快马先行。李博元有学有样,也领了一半人马先走了。
唯有温润如玉的王四公子,坐在马车里平缓前行。
锦衣玉食在锦绣堆中长大的王四郎,这一生第一次踏出京城,领着正经差事,心头免不了热血涌动。
只是,新鲜感一过,行程就变得漫长又枯燥乏味起来。好在一同随行的副钦差潭郎中风趣随和,善解人意,每日和王瑾一同坐在马车里。谈古论今说书讲诗,民俗风情官场轶事前朝野史等等等等。
这位户部潭郎中,也是铁杆的丞相党。王丞相特意安排潭郎中和王瑾一队,有经验老到的潭郎中随行,王瑾便是什么都不会,诸事也会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王瑾等着差事办完领功劳便行了。
不过,王瑾绝不是那等坐享其成的人。他在离京前做了许多准备,在路途上不时和潭郎中讨论如何赈济,如何扑灭蝗灾。
潭郎中心里也不免暗暗赞叹。不愧是王丞相亲自教导出来的爱子,王瑾头脑冷静清醒,思虑仔细周全,提出的办法也切实可行。
假以时日,王四公子必成大器。
到了夜晚,众人宿在驿馆里。接连赶路数日,王瑾只觉全身骨头都快散架了,他躺在床榻上,疲累不堪,却没什么睡意。一张冷凝美丽的少女脸庞在眼前悄然浮现。
时而冷厉,时而蹙眉,时而展颜微笑。
王瑾翻了个身向内侧。那张脸孔并未褪去,反而愈发清晰,清亮的眼眸定定地看着他……
王瑾又翻了个身,平躺在床榻上,怔怔地看着帐顶,不知想到什么,清俊的脸孔忽然露出痛苦。
……
同样的夜晚,已经比王瑾多走了三百里地的郑宸,也一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脑海中思虑的事,比王瑾要复杂纷乱得多,也要残忍清醒得多。
姜韶华知道一年多以后会发生什么,他自然更清楚。事实上,前世新帝死后,郑太后盛怒之下清洗高凉王府和东平王府,就是他领人封了两座王府,将高凉王父子送进天牢。东平王父子也是他亲自押解到京城。
之后,郑太后扶持年幼的二皇子登基。姜韶华嫁入王家,他娶范氏女为妻,以联姻之势稳住朝堂。
在王丞相病逝后,他在朝堂权斗中一跃而起,在数年内成了大梁历史上最年轻的丞相。
大梁纷乱不断,割出了小半壁江山,智力低下反应迟缓的天子就如龙椅上的木偶,他这个大梁丞相才是实际上的掌权者。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他的前半生,唯一的重挫,就是没能娶心爱的女子为妻。
重生这一世,他为了尽快走到高处,暗中推波助澜。没曾想,平州先乱了起来,朝廷军队迟迟没能平定,平州乱军竟有愈来愈盛之势。
还有姜韶华……
想到那个傲然屹立朝堂的少女身影,郑宸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她到底要什么?
难道她真想一直留在南阳郡?
她以强势之姿闯入朝堂,在天子身边有一席之地,在景阳宫里成了红人,甚至年少不懂事的二皇子也格外依恋喜爱她。这样的姜韶华,怎么可能对朝堂权势没有野心?
还有,高凉王父子将会暗中谋反刺杀天子一事,他到底该如何应对?是提前透露机密,救姜颂性命,以换取更多的信任和政治资本?还是是当做不知,等着一切像前世那般进行?
姜韶华又会如何选择?
一夜只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好在年轻力盛,偶尔熬一熬夜无妨。隔日一早,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小公爷依精神抖擞:“路程才行了三分之一,从今日起,我们每日再多行二十里。速度再快一些,争取早日到燕郡。”
众精兵哄然应诺。
亲兵统领彭四海,策马随在主子身后。在中午休息吃干粮的时候,彭四海悄然凑了过来,低声道:“小公爷要不要绕个路,顺便路过南阳郡。”
按着现在的路线,无需经过南阳郡,要去南阳郡得绕路,大概要多出一天的路程来。
郑宸不假思索地摇头:“不必了,照着原定路线前行。”
姜韶华还在京城,没有姜韶华的南阳郡,有什么可看的?
……(本章完)
身为钦差,有沉稳的老臣为副钦差,有一千精锐的御林精兵随行。随行的辎重粮草装满了数百辆马车,延绵蜿蜒犹如长蛇。
户部没有再喊国库空虚,纪尚书二话不说地在兵部送来的单子上签字盖印。
一来赈济抚恤灾民刻不容缓,二来,这三队钦差的身份都非同小可。天子器重信任且不必说,就是看在王丞相安国公李尚书的颜面上,也得从紧张得不能再紧张的国库中挤出粮草辎重来。
除了御林军,队伍中还有王家郑家李家的亲兵。数量都不算太多,王瑾带了一百亲兵,郑宸和李博元各带了五十亲兵。
这些亲兵,皆是忠心可靠的高手。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整日随在各自的主子身边,守护主子安危。万一遇到危急的情形,他们会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做最后一道盾牌,挡在主子面前。
这都是明面上的安排。至于私底下还有没有暗卫随行保护,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一起往北方去,”李博元兴致勃勃地说道:“我算过了,我们至少能同行七八日,再分道走。”
受蝗灾的三郡,都在北方。他们这三队钦差,确实可以同行数日。
郑宸目光一闪,淡淡道:“燕郡最远,我要加快速度,早日赶到燕郡。有粮草辎重,前行速度太慢了。所以,明日我就打算带一半人,快马先行。”
李博元听了不但没怕,反而热血上涌,立刻道:“那我也和你一样,骑快马先行一步。”
至于王瑾,身体不算孱弱,却是禁不住快马疾驰奔波数日,只有默默听着的份。
隔日,郑宸便领着五百御林军快马先行。李博元有学有样,也领了一半人马先走了。
唯有温润如玉的王四公子,坐在马车里平缓前行。
锦衣玉食在锦绣堆中长大的王四郎,这一生第一次踏出京城,领着正经差事,心头免不了热血涌动。
只是,新鲜感一过,行程就变得漫长又枯燥乏味起来。好在一同随行的副钦差潭郎中风趣随和,善解人意,每日和王瑾一同坐在马车里。谈古论今说书讲诗,民俗风情官场轶事前朝野史等等等等。
这位户部潭郎中,也是铁杆的丞相党。王丞相特意安排潭郎中和王瑾一队,有经验老到的潭郎中随行,王瑾便是什么都不会,诸事也会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王瑾等着差事办完领功劳便行了。
不过,王瑾绝不是那等坐享其成的人。他在离京前做了许多准备,在路途上不时和潭郎中讨论如何赈济,如何扑灭蝗灾。
潭郎中心里也不免暗暗赞叹。不愧是王丞相亲自教导出来的爱子,王瑾头脑冷静清醒,思虑仔细周全,提出的办法也切实可行。
假以时日,王四公子必成大器。
到了夜晚,众人宿在驿馆里。接连赶路数日,王瑾只觉全身骨头都快散架了,他躺在床榻上,疲累不堪,却没什么睡意。一张冷凝美丽的少女脸庞在眼前悄然浮现。
时而冷厉,时而蹙眉,时而展颜微笑。
王瑾翻了个身向内侧。那张脸孔并未褪去,反而愈发清晰,清亮的眼眸定定地看着他……
王瑾又翻了个身,平躺在床榻上,怔怔地看着帐顶,不知想到什么,清俊的脸孔忽然露出痛苦。
……
同样的夜晚,已经比王瑾多走了三百里地的郑宸,也一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脑海中思虑的事,比王瑾要复杂纷乱得多,也要残忍清醒得多。
姜韶华知道一年多以后会发生什么,他自然更清楚。事实上,前世新帝死后,郑太后盛怒之下清洗高凉王府和东平王府,就是他领人封了两座王府,将高凉王父子送进天牢。东平王父子也是他亲自押解到京城。
之后,郑太后扶持年幼的二皇子登基。姜韶华嫁入王家,他娶范氏女为妻,以联姻之势稳住朝堂。
在王丞相病逝后,他在朝堂权斗中一跃而起,在数年内成了大梁历史上最年轻的丞相。
大梁纷乱不断,割出了小半壁江山,智力低下反应迟缓的天子就如龙椅上的木偶,他这个大梁丞相才是实际上的掌权者。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他的前半生,唯一的重挫,就是没能娶心爱的女子为妻。
重生这一世,他为了尽快走到高处,暗中推波助澜。没曾想,平州先乱了起来,朝廷军队迟迟没能平定,平州乱军竟有愈来愈盛之势。
还有姜韶华……
想到那个傲然屹立朝堂的少女身影,郑宸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她到底要什么?
难道她真想一直留在南阳郡?
她以强势之姿闯入朝堂,在天子身边有一席之地,在景阳宫里成了红人,甚至年少不懂事的二皇子也格外依恋喜爱她。这样的姜韶华,怎么可能对朝堂权势没有野心?
还有,高凉王父子将会暗中谋反刺杀天子一事,他到底该如何应对?是提前透露机密,救姜颂性命,以换取更多的信任和政治资本?还是是当做不知,等着一切像前世那般进行?
姜韶华又会如何选择?
一夜只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好在年轻力盛,偶尔熬一熬夜无妨。隔日一早,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小公爷依精神抖擞:“路程才行了三分之一,从今日起,我们每日再多行二十里。速度再快一些,争取早日到燕郡。”
众精兵哄然应诺。
亲兵统领彭四海,策马随在主子身后。在中午休息吃干粮的时候,彭四海悄然凑了过来,低声道:“小公爷要不要绕个路,顺便路过南阳郡。”
按着现在的路线,无需经过南阳郡,要去南阳郡得绕路,大概要多出一天的路程来。
郑宸不假思索地摇头:“不必了,照着原定路线前行。”
姜韶华还在京城,没有姜韶华的南阳郡,有什么可看的?
……(本章完)